第二十章 第四節(jié) 荊棘叢生辦學路
在張文彬創(chuàng)辦“西山”初期,常常半夜三更往各招生所在城區(qū)的墻上、電線桿上張貼小廣告(通常人稱“牛皮癬”)或是到人群扎堆的地方作一番口頭游說等等,以這些最原始的宣傳手法,試圖就此擴大西山學校的影響力,招徠更多的學生,擴展“西山”的規(guī)模打出“西山”的旗幟。
這種小廣告、小廣播、小幻燈(鄉(xiāng)村放電影前打出有關南少林西山武術學校的招生幻燈片)的宣傳手法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
后來,宣傳手法步步更新,特別是把視野擴展到各級廣播電視、報刊等各有關新聞媒體,常常以重金請來各路記者參與西山文武學校的宣傳和師生的招徠工作。
盡管在宣傳手段上,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化,但仍然不夠規(guī)范,持續(xù)性差,仍有“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急時“抱抱佛腳”,閑時銷聲匿跡之嫌。況且,“西山”也缺乏一個專門的機構,總也無法讓西山的宣傳工作系統(tǒng)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由于機構的空缺,宣傳人員的散落,宣傳內容的零亂,宣傳機器的不正常轉動,常常使西山的宣傳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曾幾何時,有幾個口舌如簧的騙子,風聞福建有所很有名氣的西山文武學校,學校辦大了,就必定有錢,有錢就可以騙。于是他們裝扮成來自廣州的一家電視臺,鉆進西山后搖唇鼓舌,他們賊膽包天的掏出所有能蒙騙的假證件、假公文、假合同。所出示的一切似乎都是“真”的,所說出來的話似乎都是“善”的,所露出來的面孔也似乎都是“美”的。善良的西山面對早已編造好的,相當高明的騙術不能不信。既然是來宣傳西山的,那就請吧,考慮到西山文武學校的生源大多來自廣東廣州,有這么家熱情有加的電視攝制組來宣傳西山,大有瞌睡送來枕頭的美好感覺。對方見西山已經上鉤,十分誠懇也十分主動地說,看在西山是民辦學校的份上,原本規(guī)定的播出時間延長一倍,原先規(guī)定的收費,減去一半……
如此誠意,著實叫人感動。于是,張文彬批出可觀的一筆接待費用,派出專人專車,好茶好飯好樓房全方位侍候。
相當一段時間煞有介事,裝模作樣得十分逼真的廣州攝制組扛著攝像機十分“敬業(yè)”地工作著。拍校園,拍師生,拍教學,拍特色武術,拍總校長訪談……忙乎了許多個日夜后,攝制組伸手向西山要了減半的收費額——8萬元人民幣。還另外要了西山的飛機票,人手一張,紛紛“飛”回廣州。
翹首期待在電視上播出西山鏡頭的西山人,等呀等呀,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半年……電視上始終不見一個有關西山的鏡頭,那攝制組也似乎“泥牛入海無消息”。西山人不得不打電話查詢攝制組的去向,經多方查詢,廣州那邊紛紛反饋:經查,貴校所查攝制組不存在!
顯然是騙局!
一場勞西山之民,傷西山之財?shù)尿_局!
像這樣在宣傳工作上,西山學;隋X、受了累,然而對宣傳西山毫無效果的事例卻時有發(fā)生。
曾有一家國家級電視臺聯(lián)系了西山文武學校,電視臺倒是貨真價實的,拍攝也是認真的。拍攝完成了,繁重的接待任務領受了,可觀的費用收走了。但回北京后,經電視臺領導一審查,大筆一揮,寫下 “廣告味太濃,不宜播出”幾個要命的字,無異于下達了死刑,整部片子槍斃了!
耗費的精力沒有任何回報,西山付出的費用分文不退!
這就是中國國家宣傳機構與民辦學校極不平等的關系。
西山文武學校宣傳工作的現(xiàn)狀亟待改變!
另一方面,西山辦學已經多年,該有一個能代表西山的既美觀又極富含義的標識了,讓所有關注西山的人們一看標識,腦子里就能跳出個西山來。
更新時間:2015-11-05 15:09:53 | 閱讀: 次 | 編輯:張越